新型電力系統是近兩年提出的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概念,能充分確保能源電力的安全性,以此來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電力需求,是具有清潔低碳、安全可控、智能友好、開放互動基本特征的電力系統。
因此,不少區域都開始構建起新型電力系統,雖說新能源占據了主導地位,但煤電、氣電等也在能源發展形式之中。
十四五期間,是我國落實“雙碳”目標的關鍵時期,同時二十大報告中要求“協同推進降碳、減污、擴綠、增長”“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”。那么,在眾多新型能源體系中,主要支撐的各類電源是如何定位與發展的呢?接下來一探究竟。
新能源發電——強軍中的佼佼者
我國想要實現“雙碳”的目標,少不了新能源這個強軍的助力,它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主體能源,也是促進電力行業迭代升級的基本途徑,同時還是引領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。
現如今,我國電力資源緊張是眾所周知的問題,因此我們要通過其他的方式轉換成電力,從而獲得更多的能源,新能源便成了很好的替代品,其中以“新能源+煤電”“新能源+儲能、氫能”為發展方向,以沙戈荒大基地開發為重中之重,實現新能源大規模、高比例、高質量、市場化發展,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。
其實在“雙碳”目標確立以前,新能源就已經是火熱狀態,裝機量一度領先世界。我國風電裝機占到了全球總量的40%,光伏裝機占到全球總量的36%,風光電新增裝機容量每年大概占全球總量的一半。當“雙碳”目標確立以后,我國新能源發展再次掀起了新高潮,2022年,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7億千瓦,達7.6億千瓦,約占全國裝機比重30%。
由此可以看出,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是能源發展的基本規律,同時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全球的普遍共識和一致行動。
燃煤發電——強軍中的奠基石
煤電是開啟能源清潔轉型的“大本營”,也是強軍中的奠基石,可以說燃煤發電奠定了我國電力發展的基礎,它在新型電力系統中起到了關鍵支撐力量的作用。
在二十大報告中做出了“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”的要求,為何會做出這種要求呢?是燃煤發的電不行嗎?當然不是了,文章前兩段提出了我國電力能源當前資源短缺,這其中就包含了煤炭資源,它作為我國一直以來的發電主體能源,在經歷了多年的使用之后,出現了資源緊張的問題。
煤炭資源緊張主要在2個方面,一方面是俄烏沖突,導致進口煤炭減少,價格高昂,可以說是用不起煤炭;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國近兩年限電,導致煤炭的地位與價值直線飆升。
因此,在燃煤發電的問題上,它已經不能再占據新型電力系統的主體地位了,既然不是主體地位,那就要改變高度依賴煤炭的方式,將傳統能源逐步舍棄,改成安全可靠的新能源進行代替,取之不竭用之不盡。
燃氣發電——強軍中的好伙伴
氣電相對來說,熟識的人遠沒有煤電人多,它屬于中間地帶,是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重要好伙伴。
十四五期間,我國氣電可以說是挑戰與機遇并存,在俄烏的沖突下,由于進口煤炭價格的上漲,這就導致很多人用不起,氣電便在這期間脫穎而出,它將發揮替代傳統煤電作用,但只能是重要伙伴的位置,不能全面替代,國家更是將其規劃到2025年達到1.5億千瓦,約占發電總裝機的5%。預計以后年度氣電將延續“不溫不火”的發展特點。
儲能、氫能——強軍中不可或缺的兩員大將
儲能包括抽水蓄能、新型儲能,氫能包括綠氫、藍氫、灰氫,這兩能可以說是為了電力行業應運而生的“新業態”,更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兩員大將。
進入“十四五”之后,新能源有著大發展,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,國家能源電力發展規劃與儲能、氫能專項規劃以及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,“兩能”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,呈現出規模化、產業化、市場化快速發展態勢。
總而言之,我國“雙碳”目標已經立下,傳統電力系統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越來越不能支撐我國電力的發展,亟需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可控、靈活高效、智能友好、開放互動的新型電力系統。
雖然目前我國新型電力系統正在起步階段,但隨著一步步的探索與發展,終將會用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發電,同時安全和可效性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。